2015-5-27 周周
藍藍設計( m.paul-jarrel.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有效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每一個扁平化界面設計,都是我們的心靈碰撞致力于最棒的 metro ui 設計
來源:優設網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EDC尤原慶 :最近工作忙,有一段時間沒有動筆。有趣的是,一旦一段時間沒有寫字,就有設計師小伙伴們在社交網站上私信,說yoyo老師是不是很忙啊,好久沒有寫文章了。其實,構思一直有,就是沒動筆啦,今天好好寫一個話題,關于設計師的自我認知 >>>
最近讀完一本書,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寫的定位,收獲很多,還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定位對產品設計的價值,我先想到的反而是設計師小伙伴們經常問到的設計師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進步的話題。從這本書的基本思考維度,能從定位這個角度去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感覺挺奇妙的,有時學科真是相通的。
設計師進步,除了設計技能、職業平臺、工作態度等基本點,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認識自己,識別自己的位置、優勢、缺點等,然后找準方向突破。
如何認識自己,自我思考是一個必須的方式,今天想討論另外一個方面,別人如何認識你的。
“定位需要逆向思考,定位需要從潛在顧客開始,而不是從自己開始。”
設計師在職業場合,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定位嗎?可能很多設計師說,能。我覺得,不一定。
設計師明確了解自己的工作種類,交互、視覺、前端、動效、用研、品牌等,在一個團隊承擔新人、骨干、管理者、決策者、總體制定者等角色,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設計師的定位。
設計師是一個天然標簽的群體,因為設計師的風格足夠鮮明。
一個30人的設計團隊,肯定是有30個不同風格的設計師,背景、思考方式、快慢、開合都不一樣,很難有兩個雷同的設計師。設計師有獨特的風格,但是設計師能準確理解自己的定位和風格嗎?
在騰訊、華為工作的時候,我都帶著團隊玩過一個游戲,游戲很簡單:
一個大白板,寫上團隊每個人的名字,然后每個人的名字下面有一列空白。先請每個人寫一張小紙條,寫上他們分別認為其他同事對他們自己這個設計師的認知和印象,然后貼在自己名字下面空白欄目的第一個位置。
然后請每個人對其他每個同事都分別寫一張認知和印象,貼在其他同事名字下面的空白處。
簡單來說,如果有5個人,ABCDE,A先寫一張他/她感覺其他同事對他/她自己的認知,然后A再寫上他/她對BECD每個人的印象和認知。
這個游戲是很有樂趣的,大家可以真實反饋對其他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游戲一開始總是很歡樂,但是到了結果展示的時候,每次都有同事有若有所思的表情。
因為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結果差距很大。
每次游戲都有一個現象,少數人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和別人對自己的認知是一致的,大部分人是不一致的。很多人對自己突出特性的認知,且認為很明顯的一個點,卻被所有人忽略,而他有時沒有想到的點,反而被每個人識別。
例如A對自己的認知是,設計稿細致、創造力強,但是大家對A的認知基本統一是,工作狂、反應敏捷。這是自己對自己認知點與大家認知點不同的例子。
例如B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反應慢、思考過程長且出活慢,但是大家對B的認知基本統一是,穩重、踏實、能控制自己的工作節奏。這是自己對自己認知點觀察角度與大家不一樣的例子。
作為一個設計師,都對自己有一定要求,且希望自己的定位、風格、印象、標簽是什么樣子。但是真實工作環境中,不是每個人都能這么去看你去理解你。所以設計師應該時刻保證對自己的理解,并從周邊環境得到對自己的真實印象,然后再調整自己往最優化的工作狀態去調整,這才是優質循環。
如果工作場合中,設計師總是被別人的印象帶著去改變,這時設計師的發展是不可控的,因為這是一個被動的進步過程,方向無法預期無法掌控。遇到好的環境,能成長迅速,遇到不好的環境,就麻煩一些。這也是一些小伙伴換了工作環境,工作效果迅速變好/變糟的原因。
個人認為正確的方式是,對自己的認識足夠清晰,且能有明顯的特性展現出來,引導周邊環境(公司、部門、上級、平級、下級)去理解你的特性,讓別人對你的印象是你控制的,那設計師的發展就是相對可控的。這樣的工作方式會幫助設計師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體系、信心,幫助設計師在任何環境都能保證自己的設計輸出和工作發展。
回到開始提出的點,定位要同時從周邊開始,不要僅僅從自己開始。
一個沒有任何反饋的環境是可怕的,沒有人有義務天天主動提醒你,所以自己常思考,保持觀察和思考的敏銳,非常重要。
認識了自己,就要聚焦,這是進步的一個方式。人的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需要把自己最優勢的地方擴大,然后彌補必須解決的缺點。
講一個例子,設計師A需要給客戶講述一個設計方案,目標是客戶能接受并認可設計方案。
這時設計師對自己的認知是:
這是好的方面,這時設計師應該做的就是把Keynote再優化做到完美,設計方案思考成熟,再額外準備一些設計思考方式,并找到一些反面的設計案例來證明為什么這個方案針對現有商業情況是唯一合理的。設計稿優質,再用心思安排設計稿展示思路,講故事,鋪墊起承轉合,構建設計曝光的精彩環節。案例展現充分、論證邏輯嚴謹,更需要自己挑戰自己的思路,假想自己是提反對意見方,自己轟炸自己,然后自我攻防后保證邏輯的嚴謹度到最好的狀況。
然后設計師對自己的不足認知是:
時間緊湊,不能面面俱到,設計師A決定聚焦到第一個問題,因為正式演講場合經驗少的缺點短期無法彌補,而客戶在地球另外一邊,暫時也沒有辦法提前熟悉。所以設計師A天天對著鏡子練習英語演講,把設計方案講得滾瓜爛熟。至于另外的兩個點,就硬著頭皮上。
聚焦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做起來很難。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想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很多時候聚焦意味著,說不、忽視、放棄。
設計路上是這樣,職業發展道路也是這樣,不要試圖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就算美國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也是代表部分人的要求,不敢說讓所有人都支持他/她的。
有一些事情,做了立馬有效果,得到好處。
有一些事情,要做很久,才會有效果,會厚積薄發越來越好。
兩種事情我們都要做,第一種事情總是少見或者要付出代價的,第二種事情感覺長遠來看更靠譜一些。
認識自己,反復認識自己,并控制自己的被認知,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謝謝閱讀!
thanks,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