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編者按:很多設計師畢業后就不知道該學什么,沒有老師帶就不知道怎么學。今天這篇文章以交互設計為案例,教你一個的自學方法。
通過這篇文章你能得到什么?
1. 學什么?(工作、興趣)
2. 怎么學?(兩種方法)
3. 怎么監督學習成果?
背景介紹
好幾個小伙伴詢問關于找工作時選擇崗位的問題。總結大意:有兩個崗位我都想去,但是我都不怎么會,我該投哪一個?這看起來是一個工作選擇的問題,但是由此我意識到出現此疑問正是因為缺乏持續學習的意識。遂翻出了以前的筆記,結合自己學習的過程,整理出學習方法淺析。
高中時候常聽的是“考上大學你們就輕松啦!”
大學時候常聽的是“畢業證拿到你們就輕松啦!
讀了研常聽的是“研究生學完還會怕找不到工作嗎?”
然而工作了后,作為一個社會人我發現聽說的這一切都是騙人的!我不僅要繼續學習,而且要學的還很多,甚至都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
這大概是因為我習慣了校園里老師幫忙畫重點,考試開卷的學習方法。我不需要考慮什么該學,什么該多學。因為教學大綱已經規劃好,老師已經畫重點了,讓我學啥我學啥,讓我咋學我咋學。
即便我不想學,還有課堂匯報,測試,考試等等方式考核我的學習結果,保證學習進度。
我不再是那個只要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績的孩子了。
那我該學什么?怎么學?怎么保證學習結果?
學什么
1. 從工作入手,什么不會學什么
2. 從興趣入手,對什么感興趣學什么
研究生階段做過一本課堂筆記,畢業后我反復閱讀結合這一年的實踐經驗我意識到知識分類有規律且大致分為兩種結構。
吊燈狀結構
△ 設計在知識結構中的位置
以交互設計舉例
△ 互聯網交互設計的知識結構
這種結構的知識越靠近頂層(模式、概念、理論、思維)越少越穩定越有價值,越靠近底層(方法、趨勢、工具、)越多越不穩定而且更新很快。
很多同學迷戀的工具和方法,其實的卻越容易成為過去的不如花多一點時間在頂層知識的學習上。
網狀結構
△ 交互設計的相關知識網
網越密集知識盲區越少。
例如:之前在思考怎么學習服務設計的時候,腦子里突然有個概念,把自己現有的知識對照服務設計的知識網。有盲區只需要補漏。然后反復的看全局知識網絡就夠了。
遇到新的知識點,先對標吊燈結構看到一級類目的領域,再對標自己知識的網狀結構,查漏補缺。
興趣入手學習其實很輕松,利用業余時間放松的時候給自己找點事情做而已。
比如我剛入職時候的興趣在做早餐。
后來變成彈尤克里里,到現在偶爾還是會彈琴。
最近喜歡做皮具。
這些都是利用業余時間為自己培養的愛好。
怎么學
1. 倒逼產出(教就是學)
2. 實踐
倒逼產出(教就是學)
人很懶,我每天都在和懶惰的自己作斗爭,所以我起得很早,今日事今日畢,逼著自己思考、看書、學習、參加分享會、workshop。我要依靠每天的任務規劃,時間規劃來逼著自己學習產出。公眾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長此下去,逐見收獲。久而久之也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實踐
so easy 對嘛?都學會了我們就大方的踐行吧。
在工作中學到了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那就將實踐的結果反饋在工作中。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用中學,學了用。越走遠快越走越遠。
寫博客做分享組織workshop,都是在實踐。老師說過,知識要產生價值才叫知識分子,否則就只是知道分子。不要怕寫作的質量不好,寫東西是為了沉淀自己。
怎么監督學習成果
1. 學習小組(抱團監督)
2. 制定目標(自我監督)
拿結果是目標,實現方法是路徑,兩種監督方式均可。
豆瓣有xx天學習小組,公眾號也有xx天改變自己等等的組織。抱團動力也許會足一些。
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通過強大的自驅力去完成,然后給自己一個獎勵。比如給自己一個iPhone7什么的。
我定過一個目標。當時在支持一個項目,我對自己說,好好做項目發揮最大的價值,項目完成給自己買個安卓手機做為獎勵,結果項目中間黃了,我的手機也黃了。
總結
1. 學什么?(工作、興趣)
-
從工作入手,什么不會學什么
-
從興趣入手,對什么感興趣學什么
2. 怎么學?(兩種方法)
3. 怎么監督學習成果?
藍藍設計( m.paul-jarrel.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