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資深UI設計者
在做項目做產品的過程中,作為互聯網產品設計師的我們,經常會接到來自 PM/領導/業務方等等的各種需求。有的時候,哪怕一個小功能、次次次級頁面都會爭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到底應該聽誰的呢?哪個需求優先級高?哪種呈現方法是更靠譜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非常實用的需求分級方法 — 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的工具。通過分析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滿意程度,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從而確定產品實現過程中的優先級。
KANO 模型是一個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一般不直接用來測量用戶的滿意度,常用于識別用戶對新功能的接受度。幫助企業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找出顧客和企業的接觸點,挖掘出讓顧客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 KANO 模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需求與用戶滿意度之間的關系,可將影響用戶滿意度的因素分為五類: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需求、反向型需求。
興奮型需求
所謂暗處,用戶意想不到的,需要挖掘/洞察。若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若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有很大的提升。
當用戶對一些產品或服務沒有表達出明確的需求時,企業提供給顧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產品屬性或服務行為,使用戶產生驚喜,用戶就會非常滿意,從而提高用戶忠誠度。
這類需求往往是代表顧客的潛在需求,企業的做法就是去尋找發掘這樣的需求,領先對手。
期望型需求
所謂癢處。當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
它是處于成長期的需求,客戶、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都關注的需求,也是體現競爭能力的需求。
對于這類需求,企業的做法應該是注重提高這方面的質量,力爭超過競爭對手。
基本型需求
所謂痛點。對于用戶而言,這些需求是必須滿足的,理所當然的。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但優化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得到顯著提升。
對于這類需求,是核心需求,也是產品必做功能,企業的做法應該是注重不要在這方面減分,需要企業不斷調查和了解用戶需求,并通過合適的方法在產品中體現這些要求。
無差異需求
用戶根本不在意的需求,對用戶體驗毫無影響。
無論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對于這類需求,企業的做法應該是盡量避免。
反向型需求
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戶滿意度反而下降。
總而言之,我們做產品設計時,需要盡量避免無差異型需求、反向型需求,至少做好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如果可以的話再努力挖掘興奮型需求。
KANO 模型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問卷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各因素屬性歸類,解決需求屬性的定位問題,以提高用戶滿意度。
1. 明確目的
做之前,必須明白調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合適用 KANO 模型解決,為什么要用 KANO 模型解決。
例如:企業為賣家開發的 CRM 工具,隨著賣家客戶的不斷增長,CRM 系統中需引入一些新的功能滿足其管理需求。而我們作為產品開發設計者,需要知道這些功能哪些是基本功能,哪些是增值功能,功能的優先級又該如何排列等等。
KANO 模型就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貼和業務需求,從具備程度和滿意程度這兩個維度出發,將 CRM 中新增的功能進行區分和排序,從而知道:哪些功能是一定要有,否則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的(基礎屬性、期望屬性);哪些功能是沒有時不會造成負向影響,擁有時會給用戶帶來驚喜的(興奮屬性);哪些功能是可有可無,具備與否對用戶都不會有大影響的(無差異因素)。
2. 設計問卷
此問卷調查表劃分維度有兩個:提供時的滿意程度、不提供時的滿意程度。而滿意程度被劃分為 5 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因為人的滿意程度往往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
滿意程度的文案可根據實際問題靈活修改,如使用(非常喜歡、理應如此、無所謂、勉強接受、很不喜歡 或者 非常有用、挺實用、無所謂、不實用、很不實用 )更加形象的描述。
例如:在「通訊錄」中,是否需要直接提供「撥打電話」的按鈕?問卷設置正反兩題:
如果我們在「通訊錄」的客戶列表中,提供「撥打電話」的按鈕,你的感受是:
A.非常喜歡 B.理應如此 C.無所謂 D.勉強接受 E.很不喜歡
如果我們在「通訊錄」的客戶列表中,沒有提供「撥打電話」的按鈕,你的感受是:
A.非常喜歡 B.理應如此 C.無所謂 D.勉強接受 E.很不喜歡
為了更加形象且一目了然,我們可以如下設計。填問卷的人只需要在空白處打勾打叉就好了,非常方便。
設計問卷的過程中,有幾點要注意:
例如:
3. 清洗數據
在收集所有問卷之后,注意清洗掉個別的明顯胡亂回答的個例。如全部問題都選擇「我很喜歡」或「很不喜歡」的,這種回答毫無參考價值。
4. 整理分類
為了能夠將需求區分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需求,需按照正向和負向問題的回答對屬性進行分類,具體分類對照下表。
當正向問題的回答是「我喜歡」,負向問題的回答是「我不喜歡」,那么 KANO 評價表中,這項功能特性就為「O」,即期望型。
如果將用戶正負向問題的回答結合后,為「M」或「A」,則該功能被分為基本型需求或興奮型需求。
其中,R 表示用戶不需要這種功能,甚至對該功能有反感;I 類表示無差異需求,用戶對這一功能無所謂。
Q 表示有疑問的結果,一般不會出現這個結果(除非這個問題的問法不合理,或者是用戶沒有很好的理解問題,或者是用戶在填寫問題答案時出現錯誤)。
簡單來說就是:
A:興奮型;O:期望型;M:必備型;I:無差異型;R:反向型;Q:可疑結果
注意:以上對照表只是的最常見的一種歸類方式。實際操作中,可因人而異,因產品、公司、地域而異(尤其是關于「R」和「O」的定義),因為滿意度本身就難以衡量。
判斷 KANO 屬性
記錄所有合理的數據,計算出各項占比,填寫在下面的對照表里面。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通訊錄中「撥打電話」「這個功能在 6 個維度上均可能有得分,將相同維度的比例相加后,可得到6 個屬性維度的占比總和。 總和最大的一個屬性維度,便是該功能的屬性歸屬。
可看出「在通訊錄中提供 ‘撥打電話’ 功能屬于興奮型需求。即說明沒有這個功能,用戶不會有強烈的負面情緒,但是有了這個功能,會讓用戶感受到滿意和驚喜。
如果你只判斷這一個需求,那么進行到這一步就可以到此為止了。如果涉及到多個需求的排序分級,你還需進行下一步。
計算 better-worse系數
Better-worse 系數,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滿意或者消除不喜歡的影響程度。
Better,可以解讀為增加后的滿意系數。Better 的數值通常為正,代表如果產品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用戶滿意度會提升。正值越大/越接近 1,則表示用戶滿意度提升的效果會越強,滿意度上升的越快。
Worse,可以叫做消除后的不滿意系數。Worse 的數值通常為負,代表產品如果不提供某種功能或服務,用戶的滿意度會降低。其負值越大/越接近 -1,則表示對用戶不滿意度的影響最大,滿意度降低的影響效果越強,下降的越快。
因此,根據 better-worse 系數,對兩者系數絕對分值較高的項目應當優先實施。
其計算公式如下:
結果產出
例如:某產品希望優化 5 項功能,但是不知道哪些是用戶需要的。通過 KANO 調研分析,可以分別計算出 5 項功能的better-worse 系數。
根據 5 項功能的 better-worse 系數值,將散點圖劃分為四個象限,以確立需求優先級。
在實際項目中:
結論:
根據 KANO 模型計算出的 better-worse 系數值,說明該產品先滿足功能 5 和 4,再優化功能 2,最后滿足功能 1。而功能 3對用戶來說有或者沒有都無所謂,屬無差異型需求,并沒有必要花大力氣去實現。
KANO 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
根據 KANO 模型建立產品需求分析優先級,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就是要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基本型需求),抓住用戶癢點(期望型需求)。在確保這兩者都解決的前提下,再給用戶一些 high 點(興奮型需求)。
嚴格來說,KANO 模型并不是一個測量用戶滿意度的模型,而是對用戶需求的分類,通常在滿意度評價工作前期作為輔助研究的 典型定性分析模型。
KANO 模型的目的是通過對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區分處理,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幫助企業找出提高產品用戶滿意度的切入點,或者識別出使用戶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
但需求會因人而異,會因文化差異而不同; 也會隨著時間變化。可能前段時間的期望型需求,甚至興奮型需求,到如今已變成了基礎型需求。所以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應該持續調研需求,對產品進行迭代優化。